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

恐懼更深沉

現在的處境就像嚴寒的冬天有人跟你說:請跳水!

而你不能不跳,重點是,有跳了死不了的保證

我真的很怕xx
我保證我發誓我這一生沒有這種體質!

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

面對恐懼

往往一件必須而又令人畏懼的事件,本身都具備它理想的深度,唯有外柔內剛之流,能鑿刻碰撞到這樣的深度與硬度。



我是多麼地恐懼,面對著恐懼的總和,理性的編織了這樣的一段話,聊以自慰,也誠切的希望自己更加堅強


而為什麼我需要這麼多的恐懼?

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

親愛的外人


今天在高雄電影館看了淺野忠信主演的<親愛的外人>,覺得實在好看到骨髓裡。
這是一部在講現代結婚離婚再婚等地多元家庭組合模式之下,對於「家人」與「外人」的界定,有太多太多的衝突與重疊,矛盾與尖銳面。
在於有血緣與沒有血緣的兩檔層次當中,是否已自動劃分為親與不那麼親?也許並非如此必然,雖然以條件論來說,家庭裡的親密感乃在血緣臍帶之中油然而生,但即便是沒有血緣臍帶關係之下,親密感也是可由培養與習慣去建構而成的嗎?
人要長到何等的歲數,才能理解,愛有不同的類別,而世間真正偉大的愛,是放手的愛,是成全的愛,是無法再獨自佔有的愛,並且是只能遠遠關懷而不能再碰的舊愛。
愛有差等,愛有極限,但愛有寬容,寬容來自重新理解,重新看待,重融再塑。
而當昇華到這樣的成熟度之後,始知道,最終,人所極力爭取的,所爭相吃醋的,所揪心憾恨的,都只來自於內在那份深層的孤獨感,因為我們需要被愛,需要被認可為那位「獨一無二」、「不容或缺」的對象。而誰最有資格擁有這樣的孤獨感?也許就是年齡幼小的孩子吧!但這部片卻顛覆了這樣的資格與特權,任何一個大人,在不再典型的混搭新家庭裡,隨時變成一個外人,一個隨時被挑戰與檢視的外人。
外人與自己人,又應如何去設定?以世界地球村的觀念,又何來內外?以家庭親密關係的角度來認定,這又如何不是個要斤斤計較的課題呢?
對於一個小孩而言,這是非常殘忍的事情,看這部片時,某些片段令人眼淚不停的掉下來,人生有聚有離,好不容易組成了家庭,卻要分離,各自開散新枝葉,從一個完整到一次解離,在各自有另一個新的完整,但在解離又完整的過程中,必然有一些零件與新的模式不再相容,就像器官移植,像捐血,總有不相容的風險存在,而人的一生當中,就是在花更多更多的智慧與時間,思考如何溫柔地去填補這樣的縫隙,讓不相容變成相容,從量化到質變,最後得取一個溫柔的理解,拭乾眼淚的和解。
不容易,我愛淺野忠信,<咖啡時光>的溫柔,到<親愛的外人,皆有日人隱抑在表面之下的堅毅力,我喜歡日本人用微淡表情,表達深刻的內在風浪,雖像是高山中的洋芋片包,鼓脹到不能再鼓脹,但即使終於爆破了,也不至於嚇到彼此,至多至多,令人為其苦苦壓抑,卻全程負責的情感給予一點深深的憐惜,又敬又愛又憐又慕的憐惜。